Email subscription
源情报留资表EN
源解视留资表EN
源解视留资表
源倾听留资表
邮件订阅

我们默认为您开具电子发票(普通发票),请您准确提供以下信息:

发票信息表单
源情报留资表

从尼泊尔抗议到查理·柯克遇刺,看Z世代如何参与政治?

9月8日,尼泊尔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数万名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腐败和裙带关系。政府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禁令更加剧了他们的愤怒。次日,国内暴力示威持续升级,总理奥利宣布辞职。12日晚,尼泊尔史上第一位女首席大法官苏希拉·卡尔基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总理。据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报道,抗议至今造成了50多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12,500多名囚犯在逃。

大洋彼岸,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政治活动家、特朗普重要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截至9月14日,嫌疑人身份被确认为22岁的犹他州当地男子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

尽管两起事件发生在截然不同的社会,也无直接关联,但有一个共同现象值得注意——无论是集体抗争、个人从政,还是个体极端暴力,Z世代人群(95年至2010年间出生)正越来越引人注目地参与到政治中。这一期,我们就从这个角度为大家寻找了6个信源,分别来看一看:

  • 尼泊尔发生了什么?
  • 查理·柯克建立的“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
  • 起底查理·柯克
  • 美国青年人的政治宿命论
  • Z世代如何影响全球选举?
  • 社交媒体在青年参与政治中的角色

1. 尼泊尔发生了什么?

信源:Al Jazeera、联合国

Interactive_Nepal_Population_Pyramids_Sept11
文章截图

据Al Jazeera 9月11日的一篇报道,尼泊尔此次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年轻人,他们自称此次抗议活动为“Z世代抗议”。在尼泊尔2,960万的总人口中,超过一半的人口(56%)年龄在30岁以下,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其中,15-19岁人群占全国总人口近10%,是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年龄群体,其次是10-14岁和20-24岁的年龄组。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成为此次抗议的关键力量。

文章截屏

另据9月9日的一篇报道,事件的导火索是,在抗议爆发前数周,一些官员的亲属在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晒自己奢华的生活,引发众怒。“Nepo kids” (即“官二代”,该词源于“nepotism”,指裙带关系)一词连续数周占据热搜,但政府以不遵守相关规定为由封锁了20余家社交媒体,引发了此次抗议。

抗议者冲击并焚烧了议会、最高法院、联邦及省级政府办公室、政党办公室等关键机构,并袭击了媒体机构、学校、商铺和民宅。多地监狱发生越狱事件,有报道称部分示威活动可能遭外部势力渗透,使安全局势更趋复杂。

为应对危机,军队于周二深夜接管全国治安,在加德满都谷地部署部队并实施出行管制,以稳定局势。

新任命的总理卡尔基被赋予在六个月内组织重新选举的任务。

信源链接:

2. 查理·柯克建立的Turning Point USA

信源: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

手机截图图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网站截图

我们再来看大洋彼岸美国刚刚发生的事件。

遇刺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是非营利性组织“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TPUSA)的创始人。他出生于1993年,于2012年——他18岁时创立了这一青年保守派组织。多年来,柯克凭借卓越的演讲、筹款、社交媒体运营能力,以及对特朗普的忠诚,迅速成为总统核心圈中一位重要的人物。

根据TPUSA官网介绍,该组织的使命是构建全美高中及大学校园中最有序、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基层行动网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影响力已覆盖超过3,500所校园,成为美国规模最大且发展最快的青年保守派组织。截至2024年,TPUSA的年度收入已接近8,500万美元,相较其成立首年的7.9万美元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目前,TPUSA 拥有超过300名全职和兼职员工,专注于招募基层行动者、开展选民登记活动,并培养未来的保守派领袖。

TPUSA网站上的网红招募表格

查理·柯克除了把自己成功打造为“政治网红”之外,对孵化与扶持其他网红也非常重视。TPUSA于2019年开启了网红招募计划,旨在发掘社交媒体上与该组织价值观相契合的意见领袖。据官网介绍,TPUSA 已与数百位内容创作者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从每周五天持续创作内容的内部签约创作者,到仅参与线上内容推广或大型活动的网红,合作者可以获得多种机遇,包括参与高校巡回演讲、出席年度盛会、与TPUSA的制作团队及社交媒体团队共同创作长短视频内容等。目前,已有众多合作伙伴成功亮相于福克斯新闻、福克斯商业频道、Real America’s Voice 新闻网及 Newsmax 新闻台等知名媒体。

信源链接:https://tpusa.com/press-kit/

相关信源:

3. 起底查理·柯克

信源:卫报(The Guardian)、美联社(AP)

美联社2023年报道截屏

查理·柯克死后,特朗普称其为“传奇”(The Great And Legendary),下令全美降半旗致哀,但柯克多年来一直是一位争议人物。早在2021年,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就曾报道,柯克和美国转折点(TPUSA)最初在校园里,通过攻击左倾教职工,并将他们列入“监控名单”,从而在右翼阵营立足,并借助校园活动推动右翼议程。

美联社(AP)2023年10月的一篇深度报道,揭示了TPUSA如何通过依附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政治运动获得巨额捐款;查理·柯克本人也因此致富,但其资金使用方式却充满争议。

据文章报道,该组织自2016年与特朗普竞选结盟后,筹款高达2.5亿美元,但很多资金却被用于高层致富:查理·柯克年薪从2016年的2.7万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40.7万美元,其本人更购置了三处高端房产;还有至少1,520万美元流向了该组织高层关联的企业。

由于美国税法不要求非营利组织披露详细支出,且其供应商多为不公开所有者信息的有限责任公司,资金流向难以追踪。争议支出包括:

  • 向内华达空壳公司支付99.9万美元所谓“教育研究”
  • 支付小特朗普33.3万美元购买其著作,作为募捐赠品
  • 向散布虚假信息的顾问公司支付240万美元
  • 为柯克举办兼作筹款活动的奢华婚礼庆典

信源链接:

 

4. 美国青年人的政治宿命论

信源:加州大学伯克利青年研究所

横轴为年龄段,纵轴为函数计算分值。图表显示,19至40岁人群持宿命论观点(金黄色)显著高于其他年龄人群

2024年6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学者在大学新闻网站上分享了她们的最新研究。研究聚焦在18-43岁年轻美国选民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看其如何影响了2018至2022年的美国选举。

两位学者发现,尽管年轻选民的政治派别不同,他们在许多关键议题上的价值观正逐渐趋于一致。例如,他们更愿意支持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即便这意味着增加税收。相比之下,老一辈人在政府角色的问题上(比如政府是否有必要存在、政府的权限应该有多大)就争论了半个世纪,而年轻一代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更为一致——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政府。

同时,年轻一代还表现出比老一辈更强的宿命论(fatalism)倾向。许多年轻人感到对自身生活的掌控力减弱,认为运气或外部环境更能决定人生走向。许多人将他们的宿命论观点归咎于日益扩大的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生活成本危机、当前的政治体系状况或气候变化的未来。这种对外部环境的无力感使许多年轻人对“美国梦”的可达性持悲观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宿命论情绪并不限于某一特定政治派别,而是跨越了整个政治光谱。无论左派、中间派还是右派,年轻一代普遍对未来感到悲观。

信源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news/young-voters-have-growing-power-broken-politics-leave-them-fatalistic-studies-find

 

5. Z世代如何影响全球选举?

信源:未来高级研究与研究中心(Future for Advanced Research & Studies,FARAS)

网页截屏

阿联酋智库“未来高级研究与研究中心(FARAS)”研究员Youssef Wardani于2024年5月在该机构官网上发表研究文章,探讨2024年——即全球选举年,不同国家的Z世代如何影响选举。

作者指出,Z世代人占全球人口的20%,约19.78亿。其中,拥有投票权的18至29岁青年约有13.5亿,他们正以不容忽视的力量重塑全球政治格局,在近年多国选举中已成为关键变量。

他们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显现:一是政治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从美国校园中针对加沙危机的抗议运动,到塞内加尔年轻人利用WhatsApp突破集会限制、组织选举活动,都体现出他们对国内外事务的广泛关切;二是更加坚定地捍卫自由主义价值观,例如2020年美国大选中61%的年轻选民支持拜登,2019年英国大选中62%的青年选票流向工党;三是对社交媒体的创造性运用,使政治传播呈现出短、快、视觉化的新特征,成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垄断。

Z世代的力量使得各国政府无论体制如何,都越发重视将年轻人纳入体制内政治进程,如提供让他们能表达自己的机会、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并防止其走向极端主义;竞选团队则专设青年部门,聘请心理学家和行为专家精准解读年轻选民偏好。此外,不同政府也在防范风险,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青年人口比例过高,选后暴力风险相应上升;而发达国家也面临候选人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可能引发的政治危机。

信源链接:https://futureuae.com/beence.php/Mainpage/Item/9274/emerging-power-generation-zs-impact-on-global-elections

 

6. 社交媒体在青年参与政治中的角色

信源:国际商业与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 Social Sciences)

论文截屏

无论是尼泊尔抗议活动,还是查理·柯克的崛起与遇刺,社交媒体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2024年12月,马来西亚的多位学者在《国际商业与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献综述,梳理社交媒体如何影响青年群体的政治信息获取与政治参与的相关文献。

关键研究发现,平台如Twitter、Instagram和TikTok等凭借其即时性、可及性和高度可定制性,取代了传统媒体,使青年能够实时接触多元观点、直接与公众人物互动,并通过主题标签和直播等功能进行政治动员,显著提升了政治参与水平。

然而,这种影响力具有明显的双面性。一方面,社交媒体增强了青年的政治效能感和归属感,使边缘声音得以放大,推动了基层运动和社会议题的传播;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易导致“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使用户固于同类观点,加剧了社会极化。同时,错误信息和偏见内容的快速扩散,也对其认知判断和民主参与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在选举或公共危机期间。

为应对这些问题,文章强调数字素养的核心作用——即培养青年批判性评估信息源、进行交叉验证的能力。此外,它呼吁社交媒体公司、教育机构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承担责任:平台需提高算法透明度、推行事实核查并促进内容多样性;教育系统应纳入媒体素养课程;政策层面则需立法保障健康网络环境及青年政治参与。

信源链接:https://hrmars.com/papers_submitted/23955/shaping-the-future-social-medias-role-in-youth-political-information-and-engagement-a-review-of-literatur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