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时代,怎么破?
12月1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国考”举行。据媒体报道,考试报名人数达到了341.6万,相较于2024年增加了38.3万人,连续7年上涨。
与“考公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国考”举行的前十天,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减少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出现连续2年下降。
随着多年来的高校扩招,高学历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学历稀缺性下降,就业市场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很多行业和岗位,即使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收入方面似乎也无法与本科学历拉开明显差距。“学历贬值”成为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重大就业困境之一。
这一期,我们以6个信源,从现象、到教训、再到解决方案,来看看学历贬值究竟怎么破?
学历贬值现象层面
- 1998-2023研究生大扩招,学历贬值时代来临
- 大学投资回报是否值得?
日本踩过的坑能给我们警示吗?
- 当毕业潮遇上失业潮,日本学历贬值的20年
学历贬值怎么破?
- 日本“学历社会”的衰落与“学力社会”的兴起
- 学历膨胀与学历贬值:重新审视学历贬值的机制
- 大学生“回炉”技校?
学历贬值现象
1. 1998-2023研究生大扩招,学历贬值时代来临
信源: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
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于2024年10月1日发表文章,梳理了中国自1949年起高校本硕博报考及录取人数,并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与“一个转折点”。
首先是“三个阶段”:
- 1949至1977年:作者分析,1970年以前,报考人数极其稀少,使得本科录取率相对较高,个别年份甚至超过60%,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普及,反而凸显了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
- 1977年到1999年: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尽管报考人数持续增长,但本科录取率始终在20%以下。
- 1999年至今: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时代。本科录取率迅速攀升,从2000年后的30%以上,到2010年后突破40%,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继启动,中国高校逐渐形成了分明的等级体系。985高校的录取率始终维持在极低的2%左右,使其含金量不断上升。
比本科生扩招更令人震惊的是研究生的规模。作者梳理,从1949年至2000年,研究生教育长期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质,每年不足十万招生规模。但从1998年至2023年,全国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人数分别增长了近20倍和10倍,这一速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极为罕见。
作者认为,201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年开始,中国学历军备竞赛走向高潮,本科已然不够用,读研成为广大学生的必经之路。考研人数逐年暴涨,直到2023年突破史无前例的474万,而录取率也达到了24.2%。
信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uqKqyK-nN4YiU0KAPicfA
2. 大学投资回报是否值得?
信源:普雷斯顿·库珀,美国机会平等研究基金会(FREOPP)
除高等教育扩招导致高学历的稀缺性降低以外,财务收益是另一个常见的探讨“学历贬值”的视角,也就是看看高学历是否能带来收入上的优势。我没有找到中国近期大规模的数据,但找到了一些美国的数据,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参考。
美国机会平等研究基金会(PREOPP)访问学者普雷斯顿·库珀,依据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对53,000个学位和证书课程的投资回报率(ROI)进行了估算,于2024年5月8日发表了一份白皮书研究。作者将学历的投资回报率定义为:学生在选择特定学位课程后,预期的终生收入增长,减去学费、杂费以及在学习期间的收入损失。研究所覆盖的学位和课程涵盖了从职业学校到医学院等各种类型。
报告显示,31% 的学生就读的高等教育课程的ROI为负,即学位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太可能弥补该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成本和风险。
美国本科学位的中位数ROI为16万美元,但不同专业的ROI中位数差距明显:工程、计算机科学、护理和经济学专业的ROI往往超过50万美元;而美术、教育、英语和心理学等专业的ROI通常较小,甚至没有。
再来看看研究生教育。作者表示,理论上来说,硕士和博士应该比本科生分别能多挣16%和45%。但实际上,这里有很多变量,比如,有的人在读研究生前,已经有收入基础了,并不是因为研究生学位才提高的收入。
作者分析,几乎有一半的硕士学位不能带来ROI;相当大比例的研究生学位——其中43%的硕士学位和23%的博士及职业学位——带来的收入增长不足以弥补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和风险。
但作者也强调,ROI只是一项计算方法,它并不能代表高等教育的价值,学生在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前需要考虑他们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以及是否热爱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
信源链接:
日本踩过的坑能给我们警示吗?
1. 当毕业潮遇上失业潮,日本学历贬值的20年
据公众号“分析师Boden”估算,从2023年起,我国将迎来为期10年的大学生毕业潮,面临艰难的就业环境。日本恰好也在泡沫经济(1986至1991年)破裂以后,迎来了十余年的大学生毕业潮,走过一轮学历贬值之路,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警示。
作者将日本学历贬值过程分成了四个时期:
- 校招市场的崩塌:1992年起,大量学生无法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日本大学生起薪涨幅从1%变成负增长,日本大学生学历开始进入贬值时代。
- 无序就业时期:1996年起,日本政府开启了就业改革,修订了务派遣制度,并废除了校招制度,也就是不再限制学生签署劳动合同的时间,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招聘,这导致大学生们被迫提前开始找工作,从大一到大四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为就业做准备。
- 劳务派遣市场化时期:2000年后,由于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彻底放开劳务派遣制度,劳务机构开始尽情压榨劳动者的薪酬,还建立了残酷的劳务等级制度;学历进一步贬值。
- 教育市场化改革:在长期萧条的经济下,日本财政已经无法供养现有大学了,政府要求大学尽快实现自负盈亏。2005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人化改革,导致学费上涨,贷款上学成了必然选择。但日本严峻的就业形式,使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不上贷款。自此,社会中开始出现大批高中生就业群体,日本开始沦为低学历社会。
信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TVmR88UPJHu9NGtFka5yg
学历贬值怎么破?
1. “学历社会”的衰落与“学力社会”的兴起——基于日本“学历社会”的分析
信源:期刊《教育与考试》
2022年,辽宁师范大学的两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日本在认识到“学历社会”的弊端之后,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据文章梳理,日本首先废除了大企业“指定校制”,使一定比例的国、公、私立大学毕业生和女性志愿者被录用。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开设了夜大学、短期大学等,充实全体国、公、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教育研究职能,充分调配教育研究预算和设施,积极纠正差别。
第三,完善毕业生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由此带来的价值增值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而非单纯以成绩及学历高低衡量学生能力,从各方面综合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使得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多元评价的时代。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以便增强教育适应性,打破“唯分数”的思维定式。
2. 学历膨胀与学历贬值:重新审视学历贬值的机制
信源:《欧洲社会学评论》
2022年12月,来自香港岭南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在学术期刊《欧洲社会学评论》发表论文,使用26个国家/地区的91,217名个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多层次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究在扩招背景下,学历与个人技能水平组合,如何影响薪酬。
研究发现,首先,在低等级高等教育(如短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毕业生占比较大的国家,由于此类学位不再稀缺,这些学位的经济回报显著降低,学历贬值(也叫作学历通胀)就会发挥作用,使得没有高等学位但有高技能的人群受到惩罚。
在高等级学位毕业生占比较大的社会中,当高等级学位(本科及以上)持有者不具备高技能时,他们的学历才会因为扩招导致贬值。换言之,只要个体既拥有高等级学位又具备高技能,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位稀缺性下降而受到惩罚。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高等学位但具备高技能的人也不会受到惩罚。
作者认为,只有当学历不伴随实际技能时,学历本身才会失去其经济价值,而在回报分配中,技能的作用相对增强,这种现象可称为“去学历化”。
信源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esr/article/38/6/904/6523878
3. 大学生“回炉”技校?
信源:智联招聘
在我国,大学生对技能的认知似乎也初见端倪。2024年7月,智联招聘发布了《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其中多数受访毕业生对“‘回炉’职校学技能可以获取更多就业机会”观点表示赞同。52.2%的人认为市场对专业技能需求大,“回炉”后就业机会更多;43.2%认为多个技能多条路;33.2%认为可以以此积累社会经验。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考虑到时间成本、社会偏见、学习精通程度等原因,认为“回炉”学习技能并不能帮助就业。
信源链接:https://file.digitaling.com/eImg/uimages/20240711/1720666811119410.pdf
相关信源:《学历贬值后,大家说不定反而越来越淡定》